专访导演蒋佳辰:在东北找一条「薛定谔的狗」

您的位置:主页 > 宣传片动态 > 宣传片知识 > 02-06 宣传片视频拍摄制作公司


生于东北、长于东北,求学于东北、教书于东北。当这样一位24K纯东北人执起导筒,他最想讲述的,一定是最地道的东北故事。


但什么故事才算东北故事,怎样的人物最能贴近当下东北人的状态呢?


2016年,在一场酒局中,导演蒋佳辰偶然听到朋友放弃国企工作,但创业未半而中道赔钱的故事。朋友的家人对他放弃铁饭碗,不务正业的质疑,朋友不甘于维持现状,拼搏奋斗的血泪史,一下点燃了他的创作欲望。


于是,表象用黑色幽默还原生活,实则想要探讨城市命运与个人选择之间巨大矛盾的《寻狗启事》,不久便有了雏形。


导演蒋佳辰在《寻狗启事》片场


6月27日,出品于2017年,2018年在上影节获奖的《寻狗启事》,终于在优酷上线。虽然没有如愿登陆院线,但蒋佳辰还是实现了第一个「小目标」。


所以在第一时间,视美影视传媒便与这位东北老铁进行了交流。见字如面,蒋导对电影本身与电影内外的东北,一一进行了解构。


通过视听语言,让电影「扎根土地」



《寻狗启事》围绕即将硕士毕业却不慎丢失教授家名犬的东北「小镇青年」张广胜展开。担心丢狗会影响毕业与留校任教的他,与父亲老张全城寻狗,引发了一系列荒诞又现实的故事。


《寻狗启事》剧照


寻狗这件事儿说小不小,说大也不大,所以在寻狗的外部动作之外,如何为故事「加戏」,是《寻狗启事》平衡真实感与戏剧性的关键。


剧本阶段,经过多轮打磨,蒋佳辰发掘了大量东北的人情事故,并创造出张广胜这个有东北青年典型特点的人物。但在拍摄前,如何将世俗化、生活化的小事拍摄成有风格的影片,成为导演必须攻克的难题。


为此,他查看了大量参考影片,结合《寻狗启事》本身无需蒙太奇的特质后,敲定了客观的跟拍摄影,并尝试用达内兄弟纪录片式的一场一镜,表现第三人称视角下的冷静旁观。


此外,在单线索的叙事结构中,镜头始终对准张广胜,跟踪他寻狗,寻找自我的过程,所以为了有寻找的焦急感、不断行动的灵活性以及市井生活的喧嚣粗粝,蒋佳辰和摄影师决定全程采用和角色距离更近的35mm的短焦镜头,增强镜头内外的互动效果。


这一尝试不但让影片在质感上贴近现实生活,片尾导演借人物提出的选择问题,也直接通过屏幕触及到了观众内心。


《寻狗启事》截图


除了在拍摄方法上做文章,语言作为一方水土的文化产物,带有强烈的地域特性。在蒋佳辰看来,“东北人的性格,就是通过语言表达的。东北话中的讽刺感、幽默感也是长期形成的特点。”


因此,《寻狗启事》与东北人爱唠嗑的习惯相辅相成。


作用在电影中,一方面,寻狗是寻找、询问的行为,天然需要语言描述,所以多对白的风格,让电影更像生活场景的再现。另一方面,虽然故事本身充满冲突与争吵,但东北话自带的幽默,会消解两者的攻击性,并增加电影的喜剧效果。


综上所述,无论拍摄手法还是对白的设置,导演都希望电影更像对东北社会环境下,东北人生存状况的还原。即便有修饰、有戏剧化的处理,但也需要尽量不着痕迹。


也正是源于导演对真实感的要求,《寻狗启事》得以在东北目前的社会语境下生根发芽。


「东北文艺新浪潮」



在蒋导的想象中,电影台词全部是东北话,地气是接的死死地,但东北之外的人,可能会有理解上的差异与信息获取上的缺失。


不过,在《寻狗启事》参加纽约亚洲电影节时,很多美国观众对于理解故事和人物完全没有问题,会心的笑点与探讨甚至多过于国内。据他回忆,“一个美国大娘满头白发,拍着心窝说感觉非常有共鸣,笑过后内心还有点压抑。”


导演蒋佳辰在纽约亚洲电影节


听大娘这么说,蒋佳辰挺高兴,能感受到压抑,说明这位美国大娘看懂了导演的表达。但在压抑之外,观众的笑也是他极为看重的。


因为电影用笑来对抗压抑的方式,本身就来自于东北人从古到今对抗严寒,挑战自然的过程。


期间,东北人赖以生存的本领就是消解苦难,自求一乐。所以东北的文化形式,大多是诙谐幽默、解构自嘲的,用蒋导的话说,“影片压抑的感觉,准确说是「小确丧」,拿到东北这片土壤,还是要用戏谑的方式还原。”


《寻狗启事》剧照


只是,再笑、再闹,东北现阶段的形势就摆在那里,镜头中张广胜无力改变,镜头外,这也是每个东北人必须面对的现实。作为前「共和国长子」,东北这几十年已经被各种后浪拍在了沙滩上。


但以张广胜为代表的东北青年,似乎与落寞的城市迥乎不同,难凉的热血让他们或主动或被动的与社会产生抗争。


这种天然的矛盾冲突中,有人选择逃离,去更大的世界找寻公平与自由。有人在浓烟滚滚的烟囱下、在酒后的十字路口,咀嚼着身不由己的无奈。


选择本身无关对错,但该如何选择,是蒋佳辰通过《寻狗启事》提出的问题。


影片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,但在采访时,导演却对东北人才的流失表达了惋惜:“我希望有更多人留在东北,不仅仅是为了一份安稳的工作,而是能建设东北,在这里奋斗。”


为了这个愿望,也为了能让自己潜心创作,蒋导选择回到母校鲁迅美术学院任教。在教学之余,他带着学生拍片,积累经验。期间,《迷途》等一系列短片作品、《罗曼蒂克之城》等获奖长片,都在他的监制下完成。


导演蒋佳辰监制作品《罗曼蒂克之城》剧照


这几年打造「宇宙」的说法盛行,视美影视传媒也问到蒋佳辰是否有创建「东北电影宇宙」的想法。他一边说着不敢当,一边却阐述着自己对近几年东北严肃文学、影视、音乐、新媒体等文艺领域跃跃欲试的欣喜:“可以姑且称之为「东北文艺新浪潮」。”


这个说法听着新鲜,却颇具东北精神。如果东北这片黑土地真能掀起「新浪潮」,那无疑是很多身处异乡的东北文艺工作者,共同的期许。


青年导演要有一股「劲儿」



在这个影视行业冷到刺骨的年景下,青年导演、处女作带来的活力,无疑是提振行业士气的一阵肾上腺素。但对于青年导演而言,从0到1,太难了。


就蒋佳辰而言,从二十年前三五好友为了追求电影梦想,杯子碰到一起,到亦步亦趋的前行,发现身边已空无一人。孤独不可怕,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才最为伤神。


好在,即便是最艰难的时刻,他也没有放弃,在一部部短片的拍摄过程中,蒋导得到更自由的发挥,更切实的理论,这些经验,让他在面对监视器时,能辨别哪个是好戏,哪处有问题。


导演蒋佳辰在片场


2016年,《寻狗启事》的剧本完成后,蒋佳辰参加了第一届青葱计划,在最敏感、最焦虑的时刻,扶持计划在专业上的认可、视野格局的开拓,让希望走上电影之路上的他,增添了信念和力量。


期间,导师王红卫对蒋佳辰说,“青年导演正处于能犯错的年纪,想把电影做到完美的结果常常是平庸,反而失去了青年导演最大的价值。冲劲、猛烈是你们的特质,一定要拍有劲的电影。”


这句话蒋导深有感触,在拍摄《寻狗启事》时,各方对创作的质疑不绝于耳。有人说对白太多太啰嗦,有人说妙语连珠、金句层出;有人认为镜头太晃太难受,有人认为特别有身临现场的生活感。


听到此类讨论,导演不住感慨,“这些问题是没办法回避的,所以对于我或者其他有类似经历的青年导演,想好自己究竟要做什么,怎样去完成才是重中之重。忙目听从意见,纠结于对错,只会平增从0到1的难度。”


导演蒋佳辰


感慨过后,蒋佳辰话锋一转。虽然疫情期间,电影行业再遭重创,他第二部电影《思想没问题》的剪辑工作也被暂停。但东北人习惯用幽默化解压抑的这股劲儿,始终能支撑他走在追梦的路上。


所以路途虽然遥远,但路上突破的荆棘林、结识的新朋友,都是继续前行的力量。


只要步履不停,坚定信念,对青年导演而言,从0到1也并没有那么遥远。

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视美影视传媒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
文/老九 来源/导演帮(ID:daoyanbangwx)

原文:/s/GLtQ59Iq4Dkvwpo24HDI6w

相关推荐: 江西 |赣州 |怒江 |浙江 |阜新 |天水 |景德镇 |齐齐哈尔 |沧州 |宿州 |防城港 |乌鲁木齐 |

点击联系我们 : 400-772-00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