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是一种视觉媒体,也是一种听觉媒体。好电影不只是精彩的故事、高超的表演、迷人的画面结合的产物,它还能提供富有深度的体验,将对话、音效、音乐融合在一起,打造一个音响环境,让观众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画面一样充满了层次感和细节度。
一流的声音设计绝不只是在电影拍摄完成后往里面塞音效那么简单,而是需要导演和声音团队在电影制作初期就进行频繁的交流,这样影片的声音元素才能和视觉画面交融在一起,服务并提升故事。声音设计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将电影的声音弄响,而是应该让观众觉得这样做有特色、有原因,并且多样化,不管是在音量还是在叙事和情感效果上,都应该这样。视美影视传媒在电影中能听到什么,取决于电影中的听者是谁。声音设计再响、再乱,也应该保持一个特定的视角,而这个视角通常都是主角的视角。在1974年的悬疑惊悚片《窃听大阴谋》(The Conversation)中,吉恩·哈克曼饰演一个名叫哈利·考尔的监听专家。沃尔特·默奇通过别出心裁的声音设计,再现了哈利听到的扭曲模糊的声音。影片采用了充满回音效果的音响设计,模拟哈利拜访及工作的办公楼和仓库,重现这些洛杉矶野兽派风格建筑的声音空间,以及哈利内心的孤独寂寞与挥散不去的自我怀疑。在《教父》中,迈克尔·柯里昂在餐厅里枪杀两名仇家时响起的刺耳的地铁刹车声,不仅帮助营造这场戏的紧张气氛,也强烈反映了迈克尔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挣扎。在《愤怒的公牛》中,声音设计师弗兰克·沃纳(Frank Warner)用上了从猎枪声到打破西瓜的声音等各种音效,让主角杰克在拳击赛场上打出的每一拳、记者每一次按下快门的闪光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。有时,他又将所有的声音全部抽空,让观众更好地进入杰克·拉莫塔在残酷比赛中的精神世界。在讲述赛马故事的《一代骄马》(Secretariat)中,导演兰德尔·华莱士(Randall Wallace)和声音团队为他们的动物主角“大红”(Big Red)设计了一个标志性的声音,不仅再现了它的马蹄声和呼吸声,还呈现出它的心跳声。为了增强声音效果,他们录制了真正的马的心跳声,再配上气势磅礴的日本太鼓声,就产生了片中震撼人心的音效。制作者们一直在努力凸显主角的声音,即便是在喧闹的赛马场上也不例外,而主角的标志性音效能让观众在赛道上将它和其他赛马区分开来。在其中一个场景中,虽然赛马场人声鼎沸,但当主角从观众席旁走过时,耳朵尖的观众还是能听到一个孩子大喊:“我看到大红了!”直到今天,由卡罗尔·巴拉德(Carroll Ballard)执导、艾伦·施普勒特担任声音设计的《黑神驹》和《狼踪》(Never Cry Wolf)依然被奉为动物音效的革新之作,两部电影的音效非常自然、写实,避开了传统的动物拟人化套路。有声音的角色并不一定非得是有生命的角色。比如,彼得·韦尔(Peter Weir)执导的《怒海争锋》将故事的舞台设在一艘军舰上,这艘巨大的舰船在航行中会发出木板的嘎吱声、金属的铿锵声以及劈波斩浪等各种声音,和舰上的船员一样“能说会道”。
同样,在动作冒险片《危情时速》中,一列失控的火车一边在铁轨上飞驰,一边像人一样发出低吼和尖叫声,仿佛在表达自己的情感,戏份丝毫不输影片的主演。在第一部《星球大战》中,本·伯特将自己的声音和电子琴的声音结合在一起,制作了机器人R2-D2的音效,让这个机器人和片中的其他非机械角色一样,展现强烈的个性。
《巴顿·芬克》中的声音戏谑而诡异,充分反映了主角极端地以自我为中心的、迷茫的内心世界。约翰·图尔图罗在片中饰演一个遭遇创作瓶颈的编剧,在一个像坟墓一样死寂的酒店里,电扇的转动声、走路时地板发出的嘎吱声、拖动行李的声音都显得异常刺耳,将主角与世隔绝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负责《巴顿·芬克》声音设计的是斯基普·利夫赛,片中最令他满意的一个设计,是巴顿·芬克参加电影试映的那场戏。因为芬克写不出剧本,电影公司便安排他去观看一部摔跤电影寻找灵感。但在观影过程中,芬克一直担心自己不能按时交稿,越来越不安。在这场戏中,利夫赛使用了炸弹爆炸的音效来突出摔跤手身体撞地的冲击力,用碎石机的声音来模拟“零散的杂音”。他还掺了降了几个音阶的电锯声,并在这场戏的末尾加入了火车的汽笛声,并对汽笛声进行了扭曲处理,让它听上去像是警报声,而巴顿·芬克就是在这一刻失去了意识。“在我看来,这是一个很好的声音设计,”利夫赛说,“你使用的并不是真实的声音,而是能凸显角色主观体验的声音。虽然这种声音让人无法理解,但能达到非常戏剧化的效果。”当然,带角色视角的声音设计,也可以是写实主义、环境和情绪型声音设计的典范。在科波拉执导的《现代启示录》中,沃尔特·默奇将这种形式的声音设计做到了极致。在影片的开场,画面从黑屏淡入,电子合成的直升机旋翼声响起,然后渐渐和吉姆·莫里森(Jim Morrison)演唱的《末日》(The End)融为一体。随着直升机的脚架从银幕上划过,背景中的丛林在慢镜头的爆炸场景中被冲天的硫火吞噬,整场戏通过交织在一起的声音与视觉画面,不仅真实地展现了越战战场的险恶环境,也捕捉到了战争中人们麻木、扭曲的内心世界,如马丁·辛(Martin Sheen)饰演的主角醉生梦死的精神状态。不同于《老无所依》,《现代启示录》中的很多声音都是非剧情音(non-diegetic),即这些声音不是来自银幕上出现的人和物,或者彼此之间没有直接联系,是极度风格化、带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声音。不过,沃尔特·默奇凭借自己的高超技艺和对影片迷幻、绝望氛围的精准把握,使得影片的声音设计虽然很抽象,但不会破坏作品给人的临场感或者本身具有的写实性。通过《现代启示录》的声音设计,沃尔特·默奇和他的团队还掀起了一次影院音效体验的革命。在过去,谈起影院音效,无非是在银幕背后放一个音响。但默奇和他的团队开发了一种多声道录音和回放系统,让声音能在处于不同位置的音响之间来回传送。通过这种方式,观众恍然觉得自己身外战争的混乱与嘈杂之中,就好像马丁·辛饰演的那个浑浑噩噩的陆军上尉一样。(默奇的这套全新系统叫“5.1声道”,“5”指的是放在剧院不同方位的5台音响,“1”指的是专门的重低音声道。这种耳朵听不见的重低音,特别适合用来表现爆炸场面。像《侏罗纪公园》那场经典的霸王龙追逐戏就充分利用了这种重低音。)不过,在整部影片中,沃尔特·默奇还是频频回归最简单朴素的单声道,这样观众才不会感到疲倦或者觉得刺激过度。《现代启示录》最终呈现出的声音环境,即便是在最诡异和扭曲的时刻,也不会让人觉得突兀或者不明所以,而是如导演科波拉所愿,将观众吸引进这个经过精心打造的银幕世界之中。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视美影视传媒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文 来源/导演帮(ID:daoyanbangwx)
相关推荐: 漯河 |台州 |林芝 |平凉 |攀枝花 |铜川 |白城 |陕西 |青海 |鄂尔多斯 |庆阳 |泸州 |